11-15歲讀本 |By 褚士瑩(知名作家、哲學諮商師)

故事想想|「全視之眼」的故事

與孩子展開對話練習,幫助孩子在閱讀後理解「重要的事」。

「全視之眼」的故事

從小,我們都被教導著要把「真善美」當作是人生最高的追求,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為什麼是真善美,真善美又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是在哲學工作坊上,試著解釋為什麼哲學家康德把真善美放在一起,統稱為「先驗」、或是「超驗」的時候,才發現這兩個看起來好像很厲害的哲學名詞,雖然在英文裡面叫作transcendental,是西方無論大人、小孩都能夠心領神會的詞,在中文裡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是什麼意思啊!老師、大人或許不是不願意解釋,而是根本也不懂這組蔡元培一九二七年在白話文運動的時候,引進中文世界這組名詞的真正意涵。
然後,我才發現,「說故事」這個方法,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讓聽起來莫名其妙的「先驗」、「超驗」,變成一個清清楚楚、可以掌握的想法。

透明人
我在《李崇建X甘耀明故事想想:透明人/藍眼叔叔》這兩個故事裡,看到一位推廣薩提爾理論的親職教育工作者,和一位專注在臺灣鄉土書寫的作文老師,相當巧妙的用說故事的方法,在《透明人》裡面,講了一個關於探討什麼是「真」的故事,從人前人後一致的重要性,到缺了一角的偽科學,卻被當成科學真理看待,前後貫串用「透明」的概念,說明了垂手可得的「假」,如何取代了「真」; 而在《藍眼叔叔》裡面,則闡釋了一個關於「善」的故事,從人對於事物外表產生的偏見,到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偏見,讓我們看到偏見的「惡」,以及用破壞自然來建設的惡,如何取代了「善」。

透明人
用哲學邏輯來說故事的好處是,我們可以只看故事本身,不需要多想,但也可以藉著拆解故事,去理解抽象難懂的哲學概念。我在這兩個故事裡面,看到作者採用了五個有效的步驟來說故事:

(1)把「數據」加上「情境」成為「資訊」,
(2)把「資訊」加上「意義」成為「知識」,
(3)把「知識」加上「洞見」成為「智慧」,
(4)把「智慧」加上「覺察」成為「哲學」,
(5)把「哲學」加上「觀點」成為「先驗」。

故事的前面四步,從經驗出發,由淺入深,像砌金字塔般層層疊起,但是到了最後一步,突然超越了經驗,一躍變成金字塔頂端的「全視之眼(All-seeing Eye)」,一顆飄浮在空中可以看清一切的眼睛,被雲霧或光芒環繞,我們只要翻到一美金的紙幣背面,都會看到這個全視之眼的圖案,在哲學上則稱為「理性之眼(Eyes of Logos)」。
這雙眼睛,也可以是藍眼叔叔的眼睛,或是天上的北極星。
我們眼睛注視著北極星行走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正朝著正北方前進,即使知道沒有人能真的到達北極星,也不減損一個想要往北方去的人,朝北方不斷前行的意志,而真善美,原來就是這顆藍色的眼睛,就是這顆明亮的北極星,就是人類的「先驗」。
「哲學」加上「觀點」的說故事手法,讓我們套入日常的數據、資訊、知識、智慧,變得有能力可以探索、讓超越經驗世界以外的人類理想,得以被理解,這或許也是擁有全視之眼的故事,總是如此迷人的原因。

透明人

分享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