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養書 |By 曲智鑛(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無界塾副塾長) /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 / 蘇明進(臺中市大元國小教師)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長銷經典版)|新書推薦 推薦序

孩子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但隨著年紀增長,會因害怕失敗提早放棄,認為自己做不到。是什麼打住了人們的學習?是定型化思維,他們相信智力與才能是固定的,為避免失敗,易自我設限。而成長性思維的人相信透過後天努力,每個人都有無限潛力,因此不畏懼困難。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就跟著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一步步達成目標吧!

✨給孩子一個可以犯錯的空間

By 曲智鑛(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無界塾副塾長)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書中也提到許多策略,讓「定型化思維」者有機會翻轉成成長性思維。我相信,善用這本工具書,孩子有機會改善自己的學習,大人也有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

在我求學的過程中,「定型化思維」對我小學、中學的學習有著深刻的影響。

在我二○一七年年底出版的新書《不孤單,一起走》中提到,因為我本身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特質,造成我聽課時經常不專注、恍神,也影響我在數學概念的學習,久而久之,學習表現漸次明顯跟不上。

當時的我認為自己應該就是天生無法學好數學,數學能力就是比其他人來得差,也讓我開始逐漸放棄數學的學習,我想這就是「定型化思維」造成的影響吧!我自己定義這是灰心喪志五部曲。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高二,當我開始真正面對數學的學習時,有了很不一樣的改變。給自己機會,再加上成功的經驗,讓我在數學學習上產生了質變,這讓我相信,其實很多做不到的事情或是認為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其實都是「定型化思維」的影響。有了成功應用「成長性思維」的經驗,讓我在面對人生其他挑戰時,都能適時鼓勵自己突破,勇於嘗試,也讓我獲得不少成功的經驗。

過去十多年來,我嘗試將自然情境的教學與體驗學習結合的模式運用在特殊教育與輔導工作中,這樣的經驗讓我從孩子身上體會到重要的幾件事,也就是家長與輔導人員應該保有的基本原則,這些也是《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書中提到的。比如,創造一個容錯的環境,讓孩子從體驗錯誤當中去學習,因為錯誤本身就是一個經驗,當孩子犯錯時,我們不是嚴厲的斥責,而應該想一想,這樣的經驗可以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學習,透過我們的陪伴、反思與引導,讓孩子形塑一個新的行為,並能夠運用在未來的生活中。這樣錯誤才有意義,經驗才能成為生命轉化的能量。

在閱讀本書時,腦海中不斷浮現在輔導工作中常運用的「理性情緒治療法」,當中提到的「解釋型態」是一種習慣性的思考方式,但這並不是先天的特質,而是後天學習得來;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這些慣性思維,但既然是靠學習得來,就有改造的可能性。即便原本抱持著定型化思維的人也可以改變,擁抱成長性思維。Seligman引用Albert Ellis在一九九五年所發展的理性情緒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擴充為ABCDE樂觀認知學習模式,教導人們如何從這些步驟中改變悲觀的解釋型態,並加以應用於在孩童身上。Seligman利用三種解釋型態(永久性、普遍性、個別性)教導悲觀的人,學習使用不同的思考模式來看待事物。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書中也提到許多策略,讓「定型化思維」者有機會翻轉成成長性思維,或許善用「解釋型態」與操作「ABCDE法則」也有機會調整自己的定型化思維。我相信,善用這本工具書,孩子有機會改善自己的學習,大人也有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

更多試閱內容請看 >>

✨從踏進新教室的第一步,就開始了成長性思維之旅

By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如果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擁有「成長性思維」,那麼,你也會像我一樣,看見孩子在點點滴滴不斷的努力和嘗試中,所帶來的進步和無限奇蹟!

如果相信教育會帶來改變,那麼「成長性思維」就是最重要的關鍵。每當我走進一間教室,詢問孩子對自己學習的信念和感受時,我彷彿都會看見他們心中的懷疑、自責,甚至是抗拒和決裂。

「我就是沒有學習這個科目的細胞!」「我媽媽說她以前也學不會。」「這個我一定沒辦法!」老師們對這些話語一定很熟悉,甚至在家長口中,也能聽到這些定型化思維的言語,可見思維也會「世襲」,一代傳一代。

幸運的是,前幾年我遇見了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這本書,書中有十二個月的行動指引,包括:「教育是練習,不是完美」、「人人都能學」、「我的大腦像肌肉一樣會成長」、「我是這個學習團體的重要成員」、「我們愛挑戰」、「意見反饋是禮物,接受吧」⋯⋯內容具體且詳細,可行又接地氣。

我把這本書當成重要指引,反覆閱讀、用心吸收,並讓自己成為媒介,在對孩子說的話、小日記上的回饋、布置挑戰任務的時候,都強烈散發出成長性思維:「我相信你可以學!」每個回饋都精準且用心,看見學生每一個細微的努力,即便沒有進步,也要讓孩子知道:「成功很好,失敗也很有價值!」

這些點點滴滴逐漸累積成改變的力量。就這樣,曾經讓老師煩惱的學生,以前的導師說他脫胎換骨了;常讓家長落淚憂愁的孩子,媽媽驚訝的看見他改變了。

我常覺得,家長和老師們好需要一起來讀讀這本書,哪個孩子不願意成功?而成功關鍵在於,孩子本身是否有「恆毅力」?是否有動力驅使自己不斷「刻意練習」?但這一切的基礎,都在教育中最核心的「相信」,如果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擁有「成長性思維」,那麼,你也會像我一樣,看見孩子在點點滴滴不斷的努力和嘗試中,所帶來的進步和無限奇蹟!

✨不是失敗,而是「還沒成功」

By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

心理學家提出了成長性思維的概念,為建構復原力提出了具體指引。而本書則是根據這樣的指引而建構出可具體執行的藍圖,好讓學校老師可以按部就班地實踐。

在2019年公佈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中,有項「害怕失敗指數」(index of fear of failure),台灣的中學生在這項上的分數為全球最高。當然這並非定論,不過從這個傾向也可以嗅出一點端倪:多數學生不願意冒險,因為這會讓挫折的可能性大增。

隨著知識累積愈來愈多,社會也愈來愈多元,然而看似美好的背面,帶來的是不確定性愈來愈高,連帶著挫折與失敗的機會也會增加,因此「心理復原力」或者「韌性」的重要性也就與日俱增,誰不希望自己與孩子是打不倒的勇者,可以愈挫愈勇呢?

這概念說來容易,但要怎麼做呢?還好,心理學家提出了成長性思維的概念,為建構復原力提出了具體指引。而本書則是根據這樣的指引而建構出可具體執行的藍圖,好讓學校老師可以按部就班地實踐,讓成長性思維可以在教學場域施行,使學生能逐漸內化獲得復原力。

身為兩個女兒的爸爸,隨著孩子愈來愈大,我也相當關注她們對於生活與學習的各種任務,以及考試等結果的看法,會跟她們聊聊,成功了是由於什麼原因、而還沒成功又有哪些因素呢?

或許你注意到了,上一句我不是寫「失敗」,而是寫「還沒成功」,很多人覺得:「這還不是一樣,沒成功就是失敗啊。」但深究兩者帶給孩子的感受,就會發現有那麼一點點差別。「失敗」比較接近是定論,容易讓孩子以為,這項任務是自己能力不足或做不到,會歸咎於自己;「還沒成功」則傾向表示這件事尚未有定論,或許再有多一點時間、再找到其他方法就可以達成,會針對任務本身去思考,而非個人。「還沒成功」就是培養成長性思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不要將成敗歸咎於自己,而是聚焦於如何讓過程更好。

這本《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的內容豐富,提供的方向也相當實用,雖然因國情文化不同,而難以直接複製使用當中的範例與影片,但我也在裡頭獲得相當多的靈感,得以應用在正向復原力講座與工作坊上,例如透過書中的稱讚與批評的幾個例句,讓大家討論更適合自己的說法。相信家長與教育人士都能夠從書裡受益,不只是孩子,也在自己生命中成為不敗勇者。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 目錄

更多試閱內容請看 >>

成長性思維是改變的動力

By 蘇明進(臺中市大元國小教師)

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面對未來的許多挑戰與挫折,需要有勇氣同行。而那源源不絕而生的勇氣、不放棄的恆毅力,就是來自內在所持有的成長性思維

近年來,我對於「成長性思維」十分著迷,這主題不但讓我重塑多年來自己所持有的教學信念,同時也不斷思索該如何將這些收穫傳達給我的學生。

尤其是在最近幾場講座裡,雖然分享的主題與成長性思維無關,最後還是決定把這些內容又放回講座主軸裡。因為我發現,即便講述諸多的教學實例,若所持有的信念仍偏向定型化思維,不管是大人或孩子,都很難引發本質上的鬆動與改變。

在教學現場裡,看過太多的孩子及家長,以定型化思維來面對學習。孩子們總覺得「很難」、「很煩」、「我很笨」、「我就是學不會」,限縮了自己想要更進一步的前進動力。同時,家長若未能用成長性思維及時引導孩子,未能把每次評量結果視為學習的補救及動力,那麼孩子就會承受極大的壓力,在學習中一次一次感到挫敗,最終只能從學習中逃走。

我曾經按照《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書中建議,在班級裡實施一部分課程,看到成長性思維帶給孩子們許多啟發。但在《成長性思維行動指南》書中,有著更詳細、更具體的教學步驟,書中將成長性思維拆解成45堂課,由簡易入門到延伸應用,讓孩子們能夠更全面地反覆練習與實踐。

還記得前陣子,有位家長拍下孩子所寫的一篇作文並傳給我,這篇作文題目是〈最受用的名言〉。男孩現在已是高一生,我還記得小學的他,是一位天資聰穎、但總是對班上事務冷淡、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的資優生。意外的是,畢業多年後的他,在作文裡寫下這些文字:

「我一直都有個毛病,就是懶、叛逆,我認為不想做的事情,我絕不多耗費一絲一毫的力氣去做。但記得六年級班導總是苦口婆心地說著:『永遠要用成長性思維去做事,不能用定型化思維去想事情。』老師的忠言總能夠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時不時地提醒著我,儘管如今我已經是高中生了,但這句話還是能夠時時刻刻幫助著我。」

原來,當時對他們苦口婆心地叨唸,以及為孩子們精心設計的課程,雖然看似未能有即時的顯著效果,但不知不覺中,卻已烙印在孩子們的心靈裡。

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面對未來的許多挑戰與挫折,需要有勇氣同行。而那源源不絕而生的勇氣、不放棄的恆毅力,就是來自內在所持有的成長性思維

請跟我一起在教室裡進行成長性思維的實踐,那是送給孩子們最好的未來祝福。而我們自己也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更珍貴的禮物!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試閱內容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 SMART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 SMART練習

更多試閱內容請看 >>

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

*本文摘自《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推薦序

分享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