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歲讀本 |By 諮商心理師暨暢銷作家 陳志恆 /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 李苑芳 / 戀風草青少年書坊店長 邱慕泥

【自我認同建立】我是比比比利 推薦序

自己身上那些缺陷或不如人之處,換個角度看,也許可能是優勢,這正是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我是比比比利以第一人稱敘述故事,讓讀者深刻了解一位有口吃問題的小男孩的困境,同時也可感同身受他所遇到的問題。本書適合10~18歲的青少年閱讀,未附有注音,建議小朋友大一點再開始閱讀喔~

用幽默戰勝全世界

By 諮商心理師暨暢銷作家 陳志恆

國小的時候,我曾經遇過一個說話常結巴的女孩。她說話時,往往需費力表達,卻總是說不清楚。
有一回,老師要班上同學兩人一組互相背誦新詩。結巴女孩正巧坐在我旁邊,我們便輪流背給對方聽。我一下子就把一首新詩背完,輕鬆容易;輪到她時,則見她費了好大的勁,從嘴裡吐出支離破碎的句子。我也認真的聽,確認她正確的將每個字背出來,然後,過關!
結束後,老師抽點幾位同學起來驗收,第一個點到的就是那位結巴女孩。她緩緩從座位起身,面露難色,用剛剛輪流背誦的十倍力氣,努力回想並嘗試說出課本裡的文字。
無奈她怎麼努力,都只能不斷重複第一句話,就接不下去了。老師和同學都緊盯著她。結巴女孩越緊張,越是背不出來。
我為她捏了好幾把冷汗!
「好了!背熟之後下課來找我!」老師顯然失去耐性,幾位同學也在竊笑。結巴女孩挫敗的坐了下來。我很同情她,因為,即使結結巴巴,她剛剛確實完整背出了新詩。
後來我才知道,口吃或結巴是一種口語表達上的特殊困難,通常與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有關:當內心越焦慮,或越在意對方觀感時,越難以流暢說出整個句子。
可以想見,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遭遇多少挫敗,包括被同儕訕笑或嘲弄。難道,他們不想把話說好嗎?
當然想呀!甚至,有口吃困擾的人中,許多人想成為演說家、演員、主播或者,幽默大師。《我是比比比利》這本少年小說中的主角,就是個喜歡說笑話的青少年,他希望笑話能帶來歡笑,讓大家感到開心。然而,他的口吃卻常在他打算說笑話時帶來一陣尷尬。
你肯定不會相信,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成為一位脫口秀喜劇演員,這對一般人而言都不容易了,對他而言更是困難重重。不過,你不需要閱讀到結尾,也會知道他成功克服挑戰(如果故事不這麼寫,就不熱血了!)。問題是,他是怎麼做到的?
答案是,幽默感。幽默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解嘲,這正是關鍵所在。幽默能化解尷尬、帶來歡笑、鬆動緊張、和緩情緒。而擁有幽默感的人,其實是能在生活中觀察細微的人。他們能看見事物之間的反差,能把看似不相關的兩個現象,連結在一起,對比之下,發生出乎意料的笑點。
青少年在讀了《我是比比比利》後,應該能在主角身上看見自己的處境。他們不一定為口吃或結巴所苦,但總有些困擾著自己的地方,或者也曾遇到與主角類似的困境。
然而,讀著書中主角帶著幽默與樂觀克服逆境,會讓人感到大為振奮;進一步去思考,自己身上那些缺陷或不如人之處,換個角度看,也許可能是優勢。這正是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中,需要去學習與體悟的,我們不可能處處和別人一樣行,與眾不同也可以活出生命的精采。
特別是,如果你能擁有幽默感的話。

我是比比比利 封面、例子、自我認同感

接納與信任,喚醒孩子內在的力量

By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 李苑芳

這是一本讓人邊看邊笑,邊笑邊不捨,邊不捨邊落淚的好書。
在作者細膩的寫作技巧下,引領我們無礙的走入十二歲口吃少年,比利的內心世界。
十二歲少年;正值進入自我統整青春期前期階段,急切需要與他人互動,尋求自我的認同與定位。可是,比利卻因口吃,無法順利的把話說出來;從小到大,他累積了多少被嘲笑的經驗:「人們笑著的臉,將視線轉向別處,不敢看我,刻薄的嘴形,偷偷的翻著白眼⋯⋯」
為了避免被嘲笑甚至被霸凌,比利每天都得想方設法把自己隱藏起來,以閃躲任何需要發言的機會;「只要我不開口,他們就無法嘲笑我的發音,不是嗎?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心要拚命保持安靜。」
可是,這個一句話也不說的少年,心裡卻想望著:「我下定決心要想盡一切方法擺脫我的口吃,變得和其他人一樣,甚至比其他人更好。我不禁想像如果我是學校裡最受歡迎的男孩會是什麼樣子⋯⋯午休時大家都會圍在我身邊,拚命的想和我交朋友,熱切的聽我講笑話⋯⋯」長期的默然,在比利心中逐漸醞釀出一股強烈的欲望,他想要被看見,更想要被聽見,他要所有的人都專心的聽他講話!
於是,這位一心想要扭轉乾坤的口吃少年,做起成為「單口喜劇演員」的大夢!「想像中的我在舞臺上大搖大擺的走動,手裡拿著麥克風,觀眾拉長耳朵聽我說的每一句話⋯⋯觀眾很喜歡,紛紛哈哈大笑,他們熱愛這個版本的我。我也很愛這個版本的我。」
而這個版本的比利,只有在外婆面前,才可以無礙的展現出來!相較於積極的想盡各種辦法,想協助比利克服口吃問題,卻毫無助益的母親。這位外婆只是「很專心的看著我,認真的聽我說話⋯⋯我想她真的很喜歡每週二和我相聚。」外婆每次跟比利在一起都會「停下手上在做的事,正視我,傾聽我。」這時的比利,不會口吃,更可以順暢的說起話來。
祖孫倆人相聚的時候,除了輕鬆的打牌、聽音樂、看影片外,比利還會說新想到的笑話給她聽。因為,比利認為外婆「是任何人夢寐以求的最佳觀眾」。除此之外,對比利觀察入微的外婆,發現他的想望時,就鼓勵他勇敢嘗試登臺:「講笑話,讓人開懷大笑,我想趁我還能看見親眼看到。如果有那一天,我告訴你,我一定會非常開心。」比利聽完,就和外婆勾小指頭,承諾他會做到,將來特地為她表演一場。
外婆沒有像母親一樣,要他如何練習說話、如何勇敢的站出來發表;外婆只是單純的說出她的相信,並讓孩子知道,她深信那天一定會到來!因為,外婆對比利全然的關注,讓他從中獲得被接納、被肯定的感受;比利因為外婆無條件的愛,找到自信與自我定位,更因此得以重新統整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最後成為他和外婆所預見的自己。
這是一本教大人如何幫助青少年度過困境的好書!要成為孩子一生的貴人,無需教孩子做什麼,只需讓孩子知道你相信他、支持他,就像麵包奶奶一樣!你的孩子就會像比利一樣,邁向他的夢想,成為他自己!
我是比比比利 作者 、建立、心理學自我認同

在兩難困境中,莫忘初衷前行

By 戀風草青少年書坊店長 邱慕泥

本書以第一人稱敘述故事,讓讀者深刻瞭解一位有口吃問題的小男孩的困境,同時也可感同身受他所遇到的問題。你可以想像,比利在學校會怎麼被捉弄、被霸凌。例如書中的惡霸同學要他唸英文字母,從A到Z,而比利再怎麼努力,連唸到D都有困難。如果我帶領孩子閱讀這本書,我會請孩子特別留意同理心與體諒、為達成目標列清單的努力,以及親情的關懷而至最重要的練習「人生兩難的選擇」。
在故事發展過程裡,有一位重要的人物──麵包奶奶。她是比利的外婆。在她面前比利可以放鬆,口吃問題大幅降低,甚至能展現他脫口秀的才能。比利與奶奶約定要講很多笑話給她聽,這也是比利想表演脫口秀的初衷。多和親人互動,多和他們講話,尤其奶奶爺爺們,他們總是能很有智慧的啟發你的特質,引導你的方向。
而比利的列清單習慣也是值得學習的地方。列出清單可以讓你知道有什麼事情要做。哪些先做,哪些後做;哪些是你有利的地方,哪些不利。故事一開始,比利就列下了四個擺脫口吃的方式。如對鏡子練習、閱讀「不結巴的生活」等。奧修老師更是厲害,他列出很多比利的特質,例如:他很有趣、很搞笑、是一個好學生、很愛他奶奶……老師將他的口吃最小化,因為他說:「與其將注意力放在擺脫口吃上,不如試著用別人看你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列出清單還能幫助你看清事物的本質。
故事中的關鍵轉折:比利背棄他的朋友樂團,參加另一個比較正式、有名氣的「青少年樂團」。比利多麼渴望成名,彷彿成名後,就可以在一夕之間擺脫口吃的陰影。他曾經渴望語言治療師可以給他一種神藥,一天內治好口吃;也曾經報名口吃治療學校,希望它神速處理他的語言問題。他就是這麼急著要擺脫口吃的標籤。所以當出現像另一個樂團這樣更好的機會,更立即的契機,他為什麼不要爭取呢?
作者的巧妙之處,在於沒有讓故事理所當然的達成目標,反而是讓比利受盡磨難,在他人生的道路上擺出「兩難的選擇」,讓他備感煎熬。他該繼續堅持他的脫口秀夢想呢?還是改當一個鼓手?他該繼續和朋友維持克難樂團?還是選擇更高等級的樂團呢?
「兩難選擇」的最後,是一切都搞砸了。「青少年樂團」不能上臺表演,朋友的樂團已經解散,比利要上臺,只剩下「脫口秀表演」。
比利在最絕望的時候,曾經喊著:「我恨這一切,我不想再當自己,我不想再當比利……」是一句話改變了他。「只要你持續將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然後抬起下巴,最終景色將會改變。」在故事的結局中,比利被逼到絕境,卻反而找到真正的路徑。莫忘初衷,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比利再次回到脫口秀表演,丟開束縛,呈現最真實的自己,終於如願以償,贏得滿堂彩。

我是比比比利內容試閱

我是比比比利 第一章

自我認同理論

更多試閱內容請看 >>

我是比比比利 封面、例子、自我認同感

*本文摘自《我是比比比利》推薦序

分享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