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養書 |By 丘美珍/陳明蕾

邁入「紙本X數位」共生互惠的學習歷程|教出雙閱讀素養 推薦序

首本聚焦於「紙本+數位」在教學現場有效整合的「雙閱讀素養」專著,《教出雙閱讀素養》以課文為基礎,從讓學生評估學習目標到小組共作提問分享、師生共作解釋的「漸進式微調」,打破授課時數不足兩難。

雙閱讀素養教學,給孩子生命豐盛的祝福

By 陳明蕾

在日常生活中,從紙本、數位到周遭環境,我們很難脫離閱讀。

在文字訊息如此豐富的世代,閱讀對個體生命發展的影響,看似不明顯,但是在某些時候,卻又能感受到閱讀的影響力是如此明顯。例如幼兒牙牙學語之時,隨手翻過的繪本,似乎與他們的日常無關,但這看似漫不經心的「看」,卻會幫助累積識字所需要的符號覺識能力,也有助於詞彙能力的發展。

又例如成人每天從數位載具隨意讀過的各種訊息,似乎幫助多數人用更便利的方式了解時事訊息,但是,這些看似隨意推播而來的資訊,卻也是各家媒體精心計算過的訊息系統,企圖影響或改變閱聽人的知識信念。

我也喜歡閱讀,幸運的是,閱讀研究與閱讀教學成了我的工作。

一九九九年在中正大學師承曾玉村教授,是我進入篇章理解研究之路的起點。曾老師的嚴謹研究訓練,奠定我以認知研究的派典,深入探討篇章理解認知歷程的基礎。爾後,博士後研究階段開始,承蒙柯華葳教授提攜與教導,不僅培養我具備使用眼動研究技術,探索兒童篇章理解歷程的研究能力,同時也透過「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的工作,讓我具備閱讀素養評量、實踐證據本位的閱讀理解教學能力。

進入大學任職後,我也持續和柯老師合作,執行教育部的閱讀師資培育計畫。柯老師任職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期間,我也於二○一五年借調至國家教育研究院,擔任測驗與評量研究中心主任,共同建立「國際評比辦公室」,讓台灣參與的各種大型國際教育評比調查的資料(如PISA、TIMSS、TALIS ),能有橫向與縱向的整合。

點我立即購買教出雙閱讀素養 >>

*看見教師與家長的擔憂

這二十幾年來,我在教師研習的場合、親職知能的演講,以及實際入班教學的時候,有很多機會與中小教學教師及家長對話。在言談間,我發現大多數的教師與家長,對孩子們的閱讀發展有各種「憂心」。

有些時候,這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擔心,因為孩子們的閱讀表現似乎僅僅是「差強人意」;有些時候,則是一種「時不我與」的失落,因為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日益低落;有些時候,又是一種「力有未逮」的無力,因為苦無好解方來幫助想學閱讀的孩子。

在言談間我也總能發現,不論是學理上已知的,或是我自己研究室完成的研究資料,都能大大安慰大人們的憂心。求知若渴的教師與家長總會問我,能不能推薦一些書讓他們讀,好讓他們能因為正確的「知」,調整自己的信念系統,進而能「教學有法」。

這麼多年來,我不只一次動念,想為教師與家長寫一本書,將這些有意義的學理概念,轉成多數人可理解的科普文本。但是繁忙的學術生活,讓我總是停在起心動念的階段。直到我遇見品學堂文化長美珍,事情終於有了轉機。美珍不僅能從家長的角度與我對話,還能將我們的對話內容,轉譯為家長可理解的文字。在美珍的幫助下,我多年來的起心動念,終於轉為行動。

在和美珍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教師理解,紙本閱讀與數位閱讀乃是一個共生互惠的學習歷程,更希望有更多學生的生命,因為閱讀學習而更加豐盛。

隨著我自己在閱讀研究與閱讀教學的時日愈久,我愈加發現閱讀之於人,有如力上加力、恩上加恩的蒙福之路。不僅是因為閱讀能讓人擴展視野、提高見識,更是因為閱讀也能讓人在生命困頓時找出解方,並因此重新得力、累積智慧。

透過這本書,我們也想跟讀者分享「數位閱讀的契機與挑戰」,尤其在本書即將出版之時,ChatGPT正帶給眾人無數驚豔之際,我們以閱讀三問邀請讀者一起思考:在道德不明確時,誰可以陪我們的學生一起前行?

*獻上最誠摯的感謝

這本書的出版,於我個人另有一層意義。

柯華葳教授在清華大學擔任尹書田講座教授的三年,我們常一起在她的研究室,討論閱讀素養教學的方向。二○二○年七月,她提出一個願景,希望每個學生都成為善用紙本與數位工具的自學者。如何在教學系統中因材施教,讓學生先以紙本打好閱讀基礎,再幫助他們發展使用數位工具解決問題的自學力,是大學端應該主動承擔的責任。

原本,我們打算從二○二○年九月開始,先找一些中小學試運作雙閱讀素養教學。沒想到身體向來健朗的柯老師,卻在二○二○年十一月安息主懷。因為柯老師一路的提攜與教導,我才有機會略窺數位閱讀素養的趨勢。本書有許多想法都受益於柯老師的教導,能有機會透過這本書,與讀者分享紙本閱讀與數位閱讀的教學布局,也讓我覺得與柯老師有另一種連結。

本書中許多的想法,也受益於在中正大學任教的曾玉村教授,以及甫從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職榮退,目前擔任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的林玫伶女士。二○二一年八月,我們三個人共同承擔,一起將柯老師的閱讀理解,轉為「雙閱讀素養教學模式與師資培育計畫」,一步步建立起在現場可操作的雙閱讀素養教學模式

這本書之所以能完成,也要感謝清華大學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同仁的齊心合作,不只陪著我們一起上山下海,進學校觀課與議課,還需要協助教案發展與釋出、施測工作執行與資料分析,每一個環節都滋養了本書的觀點。
最後,衷心感謝親子天下的出版團隊,他們專業的規劃與協助,促成了本書的出版。

點我立即購買教出雙閱讀素養 >>

教出雙閱讀素養

意外的豐盛,真實的美好

By 丘美珍

這一本書是我生命中的意外之作。

對於教育現場,之前我雖有參與但並不深入。除了自己早年學校歲月的經歷外,近年來因為家裡三個孩子陸續就學,我當了十年小學家長,七年國中家長,如今仍有孩子在高中就讀。

之前我在媒體業和出版業工作多年,二○二一年來到品學堂任職後,觀察到雙閱讀素養的教學大勢已至,於是自告奮勇跟老闆(黃國珍老師)提議:「請讓我擔任你的podcast製作人,我們來倡議雙素養教學!」這個podcast後來名為《閱讀──未來──雙素養》。於是,每週一次的podcast企劃,成為我探索雙素養教學的最佳路徑。

podcast的形式,大部分是由國珍老師擔任主持人,與來賓對談。國珍老師本來就是閱讀素養的專家,邀訪而至的來賓,有的是學者,有的是來自教育現場的老師。這樣理論與實務並進的內容,的確在播出之後,收到聽眾正面的評價。有許多教育圈的校長、老師碰到國珍老師,會跟他分享最近聽了哪一集,或收聽後有什麼收穫。

這一年來,我們也辦了二十場的雙素養教學線上工作坊,有的是小型精緻的教學實作,有的是人氣爆棚的演講,大約有三千人次的老師報名。工作坊都在週末舉辦,全台灣(也有海外)卻有如此多老師犧牲自己的假日,一而再、再而三的參加,只為了精進自己的教學。每次看到這樣的盛況,我都感受到一種驕傲,覺得台灣的老師一定可以用這樣的熱情和專業,教出自發、互動、共好的下一代。

雙閱讀素養的領域中,陳明蕾老師令我折服。第一次邀請她來錄製國珍老師的podcast時,聽她娓娓道來雙素養教學的藍圖,我曾經身為出版人的本能就已經啟動,心想:「這麼好的見解!這麼好的口才!這麼溫暖的話語!這位老師一定要出書。」

點我立即購買教出雙閱讀素養 >>

在跟明蕾老師合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驚嘆於她的博學,也感受到她與現場老師、課室同學互動的溫柔與愛心,她這樣的特質,為本書帶來獨特的知性與感性,為讀者的頭腦帶來滋養,為心靈注入激勵。這一切彷彿一場紙上的教學盛宴,透過文字點點滴滴的注入字裡行間。我想閱讀至此的讀者應該都能感受到,我所描述的一切真實不欺。

教學是一種展現個人魅力的藝術,每位老師的課室,就是他的教學劇場。在過去一年的教學工作坊中,我有幸邀請到幾位現場老師分享教學實例,這些課例都集結在本書第四部的精采內容裡。

其中,吳韻宇老師的課堂結構分明、論述清晰,兼有與學生亦莊亦諧的互動。她雖然是國文暨閱讀老師,卻勇於探索各種能用於教學的軟體,讓文本教學成為與學生共創的演出。

陳雅文老師的課堂,也帶給我極大的驚喜!這個雙閱讀素養課程,結合媒體識讀、問題探究、法律思維,短短幾堂課,就讓國二孩子蛻變成一個能在現代社會正向思考的公民。

陳珮汝老師的課堂中,除了閱讀理解外,還融入她個人獨特的教練思維。她不介意孩子過去哪些學不好,更關心孩子能否在她的課堂中,學到自己的探究。帶領學生一起共創知識,讓孩子學到終身受用的能力,是她十年來一貫的熱情。

裘旼旼老師把課程設計當做一條河流,我很喜歡這樣的比喻,貼切說明每一堂課雖然有框架,但也充滿各種可能。許慧貞老師用極大的愛心和意志力,成就了小學課堂中不可思議的閱讀策展。最後,朱元隆校長用理科人的巧思,破解教學現場「不知如何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難題。

還有幾位曾經在工作坊中共備的老師,包括季儒老師、曉君老師、浩勳老師、萬春老師、毓玲老師、佩蓉老師、淑君老師、馨君老師、建成老師、Vista老師、嘉怡老師,也在此感謝大家的付出。

我閱讀這些老師的教學現場時,彷彿也看到課室中學生和老師同步、同感、同心學習的面孔。如同明蕾老師在本書的第一篇所說,激勵她能夠持續站在教學現場的最大動力,就是:「身為老師,可以讓孩子的生命因此不同。」

最後要謝謝國珍老師,讓我有機會開展這一年的驚奇之旅,所見所聞皆是豐盛美好。也謝謝親子天下的叢書總監佩芬促成這本書,謝謝責編子揚精心成就這一切。

教出雙閱讀素養內容試閱 >>

教出雙閱讀素養 內容

教出雙閱讀素養 內容

點我立即購買教出雙閱讀素養 >>

教出雙閱讀素養

*本文摘自《教出雙閱讀素養》推薦序

分享至 |